连续两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都设定为5%左右。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有哪些变与不变?
总体而言,今年的货币政策既注重保持政策稳健性、延续性,又具有一定前瞻性。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与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和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相比,“稳健”仍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在操作层面则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具体来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同时,做好五篇大文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等内容。这些调控的指向和功能都更为直接和明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资金使用效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是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实现经济预期目标而作出的符合实际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不能改变。经济运行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宏观调控政策也需要及时调整、创新和协调配合。从近些年的调控政策可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动担当,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例如,2021年,为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2022年,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2023年,针对疫后经济恢复特点,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实践证明,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能够在关键时刻发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基于对经济“形”和“势”的判断,进一步明确了今年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灵活适度要把握“度”,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灵活调整,政策工具箱要丰富、有前瞻性,并留出空间,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精准有效则包括“准”,政策适时出台后要能够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好政策要用在刀刃上,要用出实效,将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到有需要的地方。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功能与“精准有效”目标相契合,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五篇大文章,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相辅相成,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这五大领域,将是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的重点发力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主动担当、持续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不断释放。2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一次性释放长期限流动性1万亿元;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从总量、价格、结构、汇率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思路以及针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政策。“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同时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一系列政策举措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与其他政策协同发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作出新的贡献。